金門小徑鏡山岩

沿革

 

    金門小徑鏡山岩廟,始建年代已無可考證,根據廟內香爐上刻有「光緒九年(1883)年葭月吉日建」字樣,由此可知,已有一百三十八年以上的歷史。根據長老記憶所述,當初是一座小廟,位於小徑和中蘭之間,主供奉清水祖師,後來可能因擴大供奉其他神明才遷建於現址,何時遷建,已無人知曉。

    民國三十八年,國軍大量進駐村莊,並在鏡山岩大門前築碉堡一座,居民想要進入,必須繞道才能進入參拜,後經前村長莊朝木先生聯合地方官員,積極向防衛部爭取遷移,終於在六十年左右獲准拆除,還鏡山岩進出的走道。

    鏡山岩歷史既要
  民國六十一年,修廟並擴大建醮,辦理采乩,選取四人。

  民國七十二年,廟內樑柱遭白蟻侵蝕,修廟。

  民國七十五年,東側牆壁龜裂,廟身岌岌可危,蔡天祿先生挺身而出,願為修廟盡心盡力,除鼓勵居民踴躍捐款外,並託人寫信向旅居南洋的鄉親募款修建,於七十七年重修完畢。
  
民國八十年左右,廟旁興建怡穀堂一間,存放廟內供奉物品,以及開會、休閒聚會之用。

  民國九十八年,辦理采乩,共選取六人。

  
  每年的農曆元月初五和初六,辦理建醮活動。
  目前廟內供奉有:清水祖師、保生大帝、恩主公、福德正神、六姓府、註生娘娘、蘇府王爺、田都元帥、邱府王爺、朱府王爺、廣澤尊王、太子 爺、下壇爺、張府王爺等等。
  
    
二百年前,它是大徑,不是小徑
    
它是金門先李光顯和邱良功的出生地
    
它是國家二級古蹟,來金門的觀光客必遊之地

 

  小徑的傳說 文章取自金門日報記者林怡種先生大作
 

  唐朝德宗年間,閩設五處牧馬區,古稱浯洲的金門小島就是其中之一,中原馬戶陳淵前來牧馬,篳路籃縷,以啟山林,到今天已一千二百多年了,其間,先民歷經朱子教化,人才輩出,出將輔相,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,靠著口耳相傳,一代傳過一代,然而歲月更迭,年長者一日日凋零,年輕的為生活遠走他鄉,屬於金門的民間故事,逐漸為人們所淡忘,儘管很多返鄉客,都會全島瀏覽一番,但是,他們來去匆匆,了不起拍幾張照片留念,有誰會去多花心思,探索古龍頭為什麼變古寧頭,還分南山和北山?為什麼古崗有大小之分?官裡到底是出了什麼官?官路邊又是什麼大官經常路過?……?而小徑,明明是島上幾條主要道路的交匯點,為什麼不叫「大徑」呢?

    其實,二百多年前,小徑就叫大徑,是金門島上比較早開發的村落之一,鼎盛時期,全村有近千「口灶」,東起魯王墓,西至中蘭橋,北鄰
今國父銅像,整個太武山南麓盡是民宅,然而,為什麼隨著歲月的遞邅,大徑卻變成小徑呢?



    話說清高宗乾隆二十年間,大徑許氏人家,育有一對女兒,大女兒出閣的時候,正門門楣上突然長出二株靈芝,靈芝獻瑞,為這門親事平添
無限喜氣,全家大小興奮不已!所謂「內行人看門道,外行人看熱鬧」,看得懂的人卻認為,靈芝長在門外,尤其枝葉向外,福蔭不在許氏本家,將隨女兒出嫁至婿家。果然,許氏二個女兒先後出閣,分別嫁到古寧頭北山的李家和金城的邱家,乾隆二十二年,嫁到古寧頭李家的大女兒回到舅家生了一個男丁,取名李光顯,十一年後的乾隆三十三年,嫁到金城的二女兒也同樣回到大徑舅家生下一男丁,取名邱良功。而這兩個男丁,不是普通凡夫俗子,他們在金門的歷史上,都曾留下不朽的一頁!

    先說李光顯,小時候在古寧頭幫忙農耕,兼而下海捕魚拾蚵,他常挑農產和海獲到金城市街販售,當時,他的長兄李光輝在金城軍營裡當兵
,軍營位於今金城莒光路和中興路交叉口的陳氏家廟前,李光顯常把東西賣完後順道到軍營裡探望哥哥,因此,和軍營裡的士兵很熟,由於他長得碩健魁梧,孔武有力,軍營裡的兵士們常邀他比賽摔角,每一次,都不費吹灰之力,三兩下的功夫就把對手撩倒在地,身手不凡,摔遍整個軍營無敵手,軍營裡的長官知道這件事後,多方勸他加入軍營當兵吃糧,因此,二十二歲那年,李光顯果然棄農從軍,因自幼在古寧頭海邊討生活,懂得風濤潮汐和揚帆操舟之秘訣,當時海盜猖獗,官兵朿手無策,李光顯知道這件事後,經常自告奮勇駕艇出海巡哨,擒賊無數,屢建奇功,深獲長官及朝廷所器重,官職直線上升,嘉慶十六年任浙江提督,二十一年任廣東提督,為官清廉,海盜聞風喪膽,因而海上舟楫順暢,商賈人人額手稱慶!

    再者,比李光顯晚十一年出生的表弟邱良功,出生三十五天後父親便去逝了,由寡母撫育成人。幼年時的邱良功,生活困頓,母子相依為命
,陶鑄成他克勤克儉,奮力向上的大無畏精神,而且機智、膽識過人,長大後追隨表哥投身軍旅,驍勇善戰,鎮守閩浙海域,多次追盜剿賊越過台灣海峽,嘉慶十四年,獲擢升為浙江提督。值得一提的是身負重傷仍力破漳州大盜蔡牽,掃除橫行於閩浙粵三省水域十多年的盜匪,居功厥偉,因此,受封「三等男爵,照例承襲」,也就是三代孫可以繼承爵位。

    邱良功封爵顯貴之後,為人謙恭,為政清廉,事母至孝,仁宗皇帝知道他的身世後,為表彰其母守節撫孤教子有方,特於今金城莒光路觀音
亭旁左側賜建「欽旌節孝」貞節牌坊一座。同時,另賜贈雕龍聖旨石二塊,預備將其簡陋的房舍改為爵府,用以擺置在府第門前。邱良功的故居,位於今浯江街中段低矮房舍,籌建爵府之初,開始向四鄰洽購房地,許多鄰人看在邱大人非常有誠意,且沒有仗勢欺人,反而以加倍的銀兩商議,因此,都十分合作,紛紛將已有的房地出讓,北起北帝廟,東到浯江新莊許獬的故居,西至今中興路,一大片的房地都很順利買下,只差其中一塊蔡姓人家的宅地,約莫只有一個「櫸頭」大不肯出售,邱良功曾親自商議,願以白銀鋪滿那塊宅地相購,可惜仍未讓蔡姓鄰人動心,堅持不肯出售,因為,他認為邱良功顯貴之後,不懂得念舊,想用錢把鄰人趕走,實在很不應該,而邱良功雖奉旨建爵府,也因此而作罷!

    嘉慶二十一年秋天,邱良功進京晉見仁宗,返回任所途中病歿於揚州,仁宗皇帝特下詔遺使祭葬,棺木運回金門,找了很久,就是找不到合
適的墓地,最後,風水師看中邱良功的出生地--舅家舊宅,那時,舅家香火中斷,房舍殘破不堪,徵得母族同意,開始拆屋建塋,工人在拆屋時,發現屋脊中有二條紅蛇,一條剛死不久,另一條為工人所驚動,倉皇而逃,工人群起追擊,合力將紅蛇擊斃。當時,邱良功的表哥李光顯正在廣東任提督,接到邱良功訃聞,突然吐血而死。因此,許多人都認為兩同時任提督的表兄弟,都是紅蛇轉世,正因那二條紅蛇相繼死亡,兩提督大人也相繼死亡。至於事實真相是否如此,就不得而知了,不過,習俗延襲至今,金門民間仍不願嫁出去的女兒回家生產,這個忌諱或許是緣起於此,應當是可以肯定的!

    邱良功棺木下葬之後,墓園歷經一年多才完工,佔地廣闊,墓後山丘遍植樹木,墓碑前兩側豎立二行石彫文官武將、石馬、石羊,唯妙唯肖,栩栩如生,外圍兩側各有巨型石碑亭台各一座,鐫書邱良功一生事績。

    至於大徑是怎麼變小徑的呢?有好幾位上了年紀的小徑耆宿表示,這和邱大人的風水有關,大徑起初由劉、蘇、王、許等姓前來開墾,有所謂的「蘇厝宅,王厝田」,如今瓊林村的王厝田仍在,而蘇厝宅呢?過去,大徑算是一個大村莊,人丁旺盛,否則,怎麼敢稱「大徑」呢?但是,自從邱大人風水下葬之後,五穀欠收,人畜不安,年年飢荒,村民死的死,或向外遷,據說,就是風水前那些神羊、神馬偷吃居民的青苗作物,才會五穀欠收;神虎傷人畜,才會人畜不安。因此,大徑村民紛紛結伴「落番」去南洋討生活,也有許多人從陳坑海搖櫓出海去澎湖,留下的房舍沒人管理,久而久之為蔓草所掩蓋,僅存風水後面的幾戶人家,大徑就是這樣變小徑的了!

    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,小徑成為陸軍野戰師部,設有戲院及「八三一軍中樂園」,阿兵哥洽公或休憩,商店應運而生,又遷來許多生意人家,小徑又繁華起來,到處高樓林立,可惜,曾幾何時,師部裁撤,專做阿兵哥生意的商家紛紛拉下鐵門,如今的小徑市街,比起鼎盛時期,顯然冷清太多了,只有邱良功古墓,被文建會列為國家二級古績,每天都有遊覽車載著觀光客來憑弔。

    根據幾位小徑耆宿表示,他們孩提時,魯王墓還沒整建前,附近還有許多殘破房舍,有些甚至正廳中樑仍在,而他們耕作的田地,磚塊瓦礫隨處可見,年輕時當自衛隊員時義務勞動參加開鑿蘭湖水庫,曾挖起不少房屋基石,可見以前小徑是個不小的村落,那是不爭的事實。然而,大徑之沒落成小徑,是天意?或是如傳說中因「邱大人風水」的影響,恐怕是永遠解不開的謎題,不過,這似乎是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屬於小徑的傳奇故事,將留傳後世,為代代金門人們所傳頌!
(文章取自金門日報記者林怡種先生大作)

聯絡我們

- 地址
891金門縣金湖鎮小徑39號

- 電話
08-2332086

- FACEBOOK